(1)曝氣池啟動初期,曝氣池中的污泥對污水的水質并不適應,對生長環境的不適應,容易形成泡沫。隨著污泥對水質的適應,泡沫會減少。
(2)曝氣池啟動初期,污泥相對較少,污泥負荷較高,容易產生泡沫。污泥量增加后,泡沫會逐漸消失。
(3)活性污泥工藝運行啟動初期,由于污水中含有一些表面活性物質,易引起表面泡沫。但隨著活性污泥的成熟,這些表面活性物質經生物降解,泡沫現象會逐漸消失。
活性污泥處理系統以低負荷運轉時,在沉淀池或曝氣不足的地方會發生反硝化作用而產生氮氣,氮氣的釋放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污泥密度并帶動部分污泥上浮,從而出現泡沫現象,產生的懸浮泡沫通常不很穩定。
污水中的表面活性劑和淀粉、蛋白質、油脂等表面活性物質在分子結構上都表現為含有極性-非極性基團即所謂雙親分子。
在曝氣的條件下,非極性基團一端伸入氣泡內,而極性基團選擇性地被親水物質所吸附,使親水性物質的表面轉化成疏水性物質而黏附在氣泡水膜上,隨氣泡一起上浮至水面。
(1)與泡沫有關的微生物大都含有脂類物質,這類微生物比水輕,易漂浮到水面。
(2)與泡沫有關的微生物大都呈絲狀或枝狀,易形成網,能捕掃微粒和氣泡等,并浮到水面。被絲網包圍的氣泡,增加了其表面的張力,使氣泡不易破碎,泡沫就更穩定。
(3)曝氣氣泡產生的氣浮作用常常是泡沫形成的主要動力。顆粒利用氣泡氣浮,必須是形小、質輕和具有疏水性的物質。
所以,當水中存在油、脂類物質和含脂微生物時,則易產生表面泡沫現象。
產生泡沫的微生物的生長速率普遍較低,生長周期長,所以長的污泥停留時間有利于這些微生物的生長。
另外,一旦泡沫形成,泡沫層的生物停留時間就會獨立于曝氣池內的污泥停留時間,易形成穩定持久的泡沫。
不同的絲狀微生物對pH的要求不一樣,例如amarae的生長對pH值極敏感,最適宜的pH值為7.8,當pH值從7.0下降到5.0~5.6時,能有效地減少泡沫的形成。
因此當pH值為5.0時,就能有效控制其生長。但是pH值的變化也會引起活性污泥的不適應,從而產生泡沫現象。
生物泡沫中的諾卡氏菌群是嚴格好氧的微生物,在缺氧或厭氧的條件下,都不能利用基質生長,但并不會死亡,而絲狀菌有所不同,其可以利用硝酸根作為最終的電子受體。
因此即使在現有的脫氮除磷系統中的缺氧段或是厭氧段,仍可以順利生產。當溶解氧不足,且系統是低負荷運行時,容易產生反硝化泡沫。
不同曝氣方式所產生的氣泡不同,而微氣泡或小氣泡比大氣泡更有利于產生生物泡沫,并且泡沫層易集中于曝氣強度低的區域。
與生物泡沫形成有關的菌類都有各自適宜的生長溫度和最佳溫度,當環境或水溫有利于菌類生長時,就可能產生泡沫現象。
泡沫的控制方法
高速噴灑的水流或水珠能打碎浮在水面的氣泡,被打散的部分污泥顆粒重新恢復沉降性能,可以減少泡沫。通過噴灑水,可以減少泡沫,如果對好氧池做噴淋,則可以達到長期消泡的效果。
投加化學藥劑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泡沫問題,但投加化學藥劑在解決泡沫問題的同時也會對污泥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且使用化學藥劑后,對出水水質會產生較大影響和剩余物質的處理也都是問題。
常見的投加藥劑:
(1)投加氯和氧化劑;
(2)投加混凝劑;
(3)投加消泡劑和植物油。
降低曝氣池的污泥停留時間,也就是降低細胞平均停留時間,能有效控制活性污泥過程中的生物泡沫。
降低污泥停留時間,實質上是種生物篩選策略,即利用發泡微生物平均世代時間較長的特點,抑制發泡微生物在曝氣池中的過度增殖或將其排除出去,達到控制生物泡沫的目的。
在一些活性污泥系統中投加移動或固定填料,使一些易產生污泥膨脹和泡沫的微生物固著生長,這既能增加曝氣池內的生物量、提高處理效果,又能減少或控制泡沫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