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風光電站、開發鋰電材料、投資生物質發電項目……相比過去,更多是作為第三方,為能源企業提供煙氣治理、污水處置、固廢處理等環境服務,越來越多節能環保企業開始進軍能源“主戰場”,選擇直接著手布局。趨勢因何而起?跨界勝算幾何?
主動跨界拓新局
2022年服貿會上,國能龍源環保有限公司展示了生態共享型燃煤電站。該電站不再僅限于發電本身,而是以電站為中心,向周邊提供電力、蒸汽、壓縮空氣、熱源、凈水等綜合能源,并可通過高效燃燒,消納城市產生的生活垃圾、工業污泥、制藥殘渣等固廢。
“上下游產業形成循環聯動,在提供清潔煤電的基礎上,具備類似人體動脈供能、靜脈除廢功能,力爭成為綜合能源服務的引領者。”相關負責人舉例,該理念已在江蘇常州、海南樂東等城市落地。“比如山東禹城牧場規模化大型沼氣發電項目,在處理牧場糞污的同時生產清潔能源沼氣,降低煤耗0.6克/千瓦時,碳減排量達3.5噸/小時,發電效率提高44%。”
諸如此類從提供節能環保服務的配角,到主動進軍能源主領域的企業不在少數。
清新環境董秘秦坤介紹,依托煙氣治理工程建設團隊與經驗優勢,公司延伸拓展的新能源工程業務,去年以來實現大幅增長。“今年上半年,公司承接的山東豐源炭素項目成功并網發電,集余熱發電、脫硫、脫銷、除塵、循環水減排和廢水零排為一體,可滿足廠內95%以上用電負荷,最大限度進行節能減排。我們還在關注電化學儲能等業務,目前在公司鹽城生產基地進行了用戶側儲能自用示范項目,逐步進入調試階段。”
“在‘雙碳’目標下,清潔電力及新能源產業迎來大發展,這也成為節能環保企業謀轉型、拓新局的重要方向,扎堆進入趨勢明顯。”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進一步證實。
既是突破也是自救
跨界絕非偶然之舉。“在戰略重塑過程中,我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秦坤透露,清新環境成立了戰略研究院,并聘請業內各細分領域外部專家,對發展前景、市場空間、競爭環境等進行了調研分析,同時實地走訪調研了部分優秀企業。“說實話,中間也有過自我推翻、自我淘汰,前后大概一年半時間才確定最終戰略。”
再如,以固廢處理為主業的偉明環保,日前簽署了《溫州鋰電池新材料產業基地項目合資協議》,首次涉足電池新材料制造領域,總投資就達百億元以上。這不是一次“無準備之戰”,其已與永青科技、盛屯礦業、欣旺達等產業鏈企業達成合作,在項目開發中將各自發揮所長。
“‘節能環保+新能源’是一個理想結合點。”對此,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給予肯定,“我們也發現,節能環保公司紛紛布局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尤其是分布式電站很受歡迎。過去,這些企業多是為業主方做服務,提供能源合同管理業務,若能自主建設運營一個分布式電站,并將其嵌入原有服務中,由此帶來綠色、低價的供能方式,形成一整套‘節能+供能’模式,不失為節能環保企業的一大優勢。”
薛濤認為,跨界亦是自救之舉。“從半年報來看,全行業日子不算好過,六七成企業凈利下滑。最直接的原因是原有業務越來越難做,傳統業務市場空間縮小,比如像大中城市的垃圾焚燒產能已趨于飽和,基本告別高速增長階段。尋求新路迫在眉睫,而清潔電力、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屬于‘近親’,部分企業掌握節能降碳相關技術,在工藝技術上與新能源板塊沾邊,部分企業常年為工業客戶提供服務,基于客戶接近性,從后端治理直接轉戰前端布局。”
需找準比較優勢
前景廣為看好,卻也面臨挑戰。
彭澎坦言,新能源領域尤其是電站端,如何創造更多價值,需要企業深入研判、合理布局。“目前來看,節能環保企業所持有的電站數量非常少,量的積累需要時間沉淀。此外,布局新能源項目難免占用資金,節能環保行業又以民企居多,融資能力是核心競爭力之一。
秦坤表示,對于跨界布局的企業而言,一要選好方向,在眾多細分領域中選擇有協同基礎、資源優勢的方向;二要重視技術人才儲備。“實際上,清新環境很早就展開積累,大量研發投入與重點拓展領域都是相互匹配的。除了自主培養技術人才,還通過并購方式,在獲得股權的同時,引進新領域的優秀人才。我們也注意到,業內企業開始涉足儲能、鋰電回收等越來越廣泛的業務,這些變化很有可能打破環保企業原有天花板,開辟新的增長空間,是機遇也是挑戰。”
多份半年報也披露風險。例如,偉明環保表示:“公司介入新材料業務,通過投資印尼高冰鎳項目生產鎳金屬制品。高冰鎳項目投資、建設和生產面臨工藝技術革新、海外原材料供應和產品市場銷售、海外人力資源組織、資金外幣匯兌、所在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風險,從而對未來項目的盈利性帶來不確定性。”
薛濤直言,除了行業內部競爭,節能環保企業還面對能源企業甚至其他跨界能源領域的企業競爭,需找準自身比較優勢。“很多環保企業是做政府采購業務出身,對城市地域特征、客戶用能習慣,乃至地方基礎設施運營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相比大型項目,一些分散性、分布式的新能源業務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