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日新月異,科技成為向好、向快發展的關鍵引擎。環境生態領域也不例外,利用各類監測設備進行生態監測,這是環境“保衛戰”的有力措施。當前我國生態環境雖有大幅改善,但仍面臨著新興領域和關鍵環節監測技術薄弱的困境,因此還需進一步探索。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下一步生態環境監測作出詳細規劃、指導,加快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夯實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石。
《規劃》將按照“一張藍圖”“兩大建設”“三個導向”“四項提升”的總體思路入手布局,提出8大業務領域、3大支撐保障共11項重點任務。其中,監測業務方面,《規劃》從八大方面入手,進行多方位的社會監測,包括:一是加快開展碳監測評估;二是重點拓展大氣顆粒物組分和光化學監測,加強污染來源解析;三是增強地表水環境監測;四是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監測;五是健全海洋生態環境監測,以近岸海域為重點,覆蓋管轄海域;六是推進聲、輻射和新污染物監測;七是開展生態質量指數(EQI)監測評價;八是強化污染源和應急監測。
另外,《規劃》明確到2025年,完成“四個一”具體目標,即“一張網”智慧感知,“一套數”真實準確、“一體化”綜合評估、“一盤棋”順暢高效。“四個一”目標簡單來說,包括社會監測體系和監測技術兩方面內容。從社會監測體系來看,即形成政府、企業、公眾一體化“大監測”格局,推動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測監管體系基本形成,監測數據精確、真實,監測評價制度基本健全。從監測技術方面來看,即增強新技術融合能力,生態環境現代化監測系統基本建立。
《規劃》已經指明方向,具體措施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給出答案。生態環境監測司將從4個方面實施任務:一是逐級逐項分解落實任務,細化重點領域清單,加強情況跟蹤評估;二是拓展資金渠道,保障監測能力建設與運行;三是強化信息公開,完善監測結果和監測活動公開機制;四是注重宣傳引導,搭建多種形式公眾交流互動平臺,宣揚監測系統先進典型。
回顧我國“生態環境保衛戰”的歷程和成果。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環境保護逐漸步入正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壯大;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綠色發展成效不斷顯現。
如今,《規劃》發布,將重點放在監測技術、設備、系統上,突出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大數據技術的融合應用,實現環境應急響應靈敏、污染追蹤靈敏。這一政策補齊了碳監測技術短板,構建現代化智慧監測系統,打造高質量環境監測網絡,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能力標準化。此外,《規劃》的發將環境監測領域推上新的風口,環境領域技術儀器制造商將面臨著新一輪機遇,國產監測儀器希望無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