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 》
到2025年,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履責、社會參與、 公眾監督的“大監測”格局更加成熟定型,高質量監測網絡更 加完善,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測監管體系基本形成,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適應的監測評價制度不斷健全,監測數據真實、準確、全面得到有效保證,新技術融合應用能力顯著增強,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效。
2、《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
2020 ~ 2035年,生態環境監測將在全面深化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監測的基礎上,逐步向生態狀況監測和環境風險預警拓展,構建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估體系。
監測指標從常規理化指標向有毒有害物質和生物、生態指標拓展,從濃度監測、通量監測向成因機理解析拓展;監測點位從均質化、規模化擴張向差異化、綜合化布局轉變;監測領域從陸地向海洋、從地上向地下、從水里向岸上、從城鎮向農村、從全國向全球拓展。
監測手段從傳統手工監測向天地一體、自動智能、科學精細、集成聯動的方向發展;監測業務從現狀監測向預測預報和風險評估拓展、從環境質量評價向生態健康評價拓展。
3、《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
到2022年底,通過開展重點行業、城市、區域三個層面的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探索建立碳監測評估技術方法體系,形成業務化運行模式,總結經驗做法,發揮示范效應,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成效評估提供數據支撐。
省市政策
1、《“十四五”山西省細顆粒物與臭氧協同控制監測網絡能力建設實施方案》
“十四五”期間,將進一步加 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監測能力建設。按照 國家負責統一規范和聯網、地方負責建設和運維的模式,在全省 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非甲烷總烴自動監測。
在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開展細顆粒物與揮發性有機物組分協同監測,以交通、工業園區和排污單位為重點開展污染源專項監測,實現多污染物協同監測和污染源專項監測雙輪驅動,組建和完善全省協同控制監測網絡,全力發揮監測支撐保障作用。
2、《安徽省“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
逐步構建涵蓋各類要素、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完善環境應急監測體系,強化監測質量監督管理,不斷推進監測數據智慧應用。
深化空氣質量監測,加強協同控制監測,強化污染監控監測,提升預報預警能力,優化水環境質量監測,拓展水污染溯源監測,完善水生態監測評價,優化土壤環境監測網絡,探索開展新污染物監測,完善質量管理制度。
3、《河北省生態環境監測“十四五”規劃》
4、《黑龍江省“十四五”細顆粒物與臭氧協同控制監測網絡能力建設方案》
突出重點區域和城市,大氣污染較重、V0Cs排放強度大的城市,優先建設和完善V0Cs監測網絡,加快開展PM2.5與V0Cs組分協同監測。同時,突出重點監測指標,O3超標城市加強O3前體物的監測,污染源專項監測強化特征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監測。
5、《湖北省“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
建立健全覆蓋全部監測活動的質量監 督體系,統一規范覆蓋全部管控指標的監測標準體系,強化重點領域量值溯源能力。統一整合優化點位設置、監測分析方法、評 價技術規范,強化監測數據的可比性。嚴格落實生態環境監測數 據質量責任體系,強化誠信監測理念。
6、《吉林省“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征求意見稿)》
到2025年,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趨于完善,基本實現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環境監測質量監督管理能力持續提高,預警預報與應急監測能力全面加強。
各級各類環境監測數據基本實現信息共享、及時公開,各級環境監測機構基礎裝備及人員業務素質顯著提高,生態環境監測標準化、自動化、信息化水平系統提升,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履責、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大監測”格局基本形成。
7、《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條例》
依法要求安裝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的排污單位應當保證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并自行開展污染源自動監測的校驗比對,及時記錄、報告和處理異常情況,確保監測數據完整有效。
8、《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十四五”規劃》
監測網絡精細智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延伸覆蓋地下水、溫室氣體、生態、農業農村等領域,環境質量和污染源自動監測能力顯著提升,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初步形成,建設天地一體化、實時、精準的生態環境監測“一張網”,精準支撐環境質量預報預警、追因溯源與風險防控。
9、《山東省“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
完善涵蓋大氣、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土壤、溫室氣體、噪聲、生物、輻射等環境要素,覆蓋農用地、建設用地,覆蓋城市、鄉村和園區等區域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基本建成覆蓋典型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地、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和重要水體等重要環境功能區的生態監測網絡;完善包括固定源、移動源和面源的污染源監測網絡。
10、《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監測能力現代化實施意見和建立完善生態環境綜合執法體系實施意見的通知》
到2025年,基本建成環境質量、生態質量和污染源監測全覆蓋的生態環境智慧感知監測網絡,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履責、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生態環境監測新格局,基本形成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有效保證監測數據真、準、全,顯著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能力,明顯提高對全省生態環境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服務水平。
11、《重慶市生態環境監測“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征求意見稿)
打造生態環境監測強能力。生態環境監測能力達到“西部領 先、全國一流”。圍繞“兩站三線”重點工作,帶動全市監測系統能力提檔升級。市級監測中心 夯實監測領域、質控全過程的核心能力,突出區域環境監測與創 新中心監測,推進市級輻射監測實驗室建設,打造國家區域輻射 環境監測質量控制中心。
12、《湖南省關于深化生態環境監測改革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的實施意見》
增設園區邊界站監控重點污染物排放,推動重點工 業園區、產業集群建立揮發性有機物、顆粒物監測體系。加強對城鄉黑臭水體、 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入河排污口、農村面源的監測,強化高架源、涉揮 發性有機物排放、涉工業窯爐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測,推動涉重金屬排污單位開 展鎘、鉈、銻等特征指標自行監測。逐步推進溫室氣體監測。生態環境部門按 照測管協同和“雙隨機”原則加強執法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