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質在線監測系統的發展相對于國外而言還是起步比較晚的(1998年開始形成水質監測站的概念),水質在線監測系統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六個階段。
萌芽階段:1996-2001年,只針對流量和PH進行監測,這就是最初的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起步階段:2001-2004年,國產COD在線監測設備問世并有小規模的生產,應用于幾個經濟發達地區的省份各個大型污水處理廠,那個時候的環境在線監測設備尚未提出聯網的概念,算是一個正式起步階段,同時提出環保產品技術要求的概念;
推廣階段:2004-2007年,逐漸有一些公司開始做這個污染源環境在線監測了,而且得到各個省環保廳(現稱生態環境廳)的大力支持,2005年開始大型排污企業和污水處理廠開始強制性要求安裝環境在線監測設備;
發展階段:2007-2010年,開始對一些污染性大的企業要求安裝環境在線監測設備,并要求各市環保局申報重點排污單位,這部分企業是必須安裝這個設備的并聯網,主要數據平臺是長天環境在線監控平臺,并提出水污染源環境在線監測相關規范HJ-353/354/355/356;
監管階段:2011-2014年,這主要是針對重點污染源的監管,并在這個階段大力宣傳環保法律法規,并逐步完善和建設治理設施,監管和推廣并行;
成熟階段:2015-2017年,因為數據聯網以后,通過5-6年的國家主動監管,企業被動監管,逐步形成企業自行遵規守法,重視水質監測設備的重要性,重點水質在線監測系統的運維費用由省環保廳統一核發,當時提出水十條、氣十條,并提出排污單位是責任主體的概念。
穩定階段:2017年至今,2017年3月,國家要求對在線水質監測市場放開,由市場自行選擇,各省發文要求重點排污單位自行選擇污染源在線監測維護單位,當地環保局不再支付環境在線監測維護費用,由企業自行承擔,企業也可以運營。并在這個時期正式確定排污單位為責任主體并實施,環境監察隊伍只負責監管和處罰。部分的重點污染源還逐步增加了監測因子和實施了動態管控(不僅對數據要進行甄別,還要對參數和運行曲線進行監管)。